其他

《印华日报》总编李卓辉:沥沥办报路 拳拳中华心

2018-01-21 刘一颖 东博社



1李卓辉

初次与印尼华人李卓辉接触时,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虽然已近八旬,却声音洪亮。见其面,精神矍铄、面色红润,一套深色的西装搭配汉字领带,别具特色。李卓辉说自己用中国品牌的计步器监督自己,每天至少要走到 6000 步。李卓辉时常往返于中国和印尼之间,参加交流和学术会议,发表演讲,好似一位精力充沛的年轻人,总是不知疲倦。

已近八旬的办报人


20 世纪初,李卓辉的父亲从中国福建来到印尼,并定居下来。1938 年李卓辉在印尼出生,自学中文成才。李卓辉在苏加诺时代就是一位新闻工作者,出任《忠诚报》的中文版执行编辑和主笔。由于言论不受军方欢迎,报馆几次被封。

“华人在海外做报业是非常坎坷的。”


李卓辉回忆道,当时印尼人才可以任报社的社长和总编辑,而非华人,尽管他写了很多社论,但名字却不能出现在报纸上。后来,因报纸刊载了敏感内容,社长和助理社长都被捕,李卓辉也险些入狱。


1958年,李卓辉当华校中学班主任、华文老师时,与全班同学合影,师生年龄仅差三岁至五岁。


  • 失去了报社的工作,李卓辉改行到中文学校当中文教师。结果不到一年时间,中文被苏哈托军政府全面禁止,华校也被关闭,这一禁就是三十多年。

  • 再次失去工作的李卓辉进入一家纸厂,后来获得老板信任,升任厂长,在纸厂一干就是 23年。

  • 之后他开始自己创业,成为雅加达有名的家用电器代理商。


尽管没有从事中文工作,但此间李卓辉仍旧热心研究印尼政治和华人问题,后来成为马亚西亚《星洲日报》和新加坡《联合早报》等新马媒体的知名撰稿人。



从 2003 年到 2017 年初

李卓辉先后编著出版了 37 本著作

重点编写印尼华人文教历史发展

华人先驱人物光辉岁月

华人参政与政党历史

印尼民主改革进程等等


2013年

2013 年,已愈七旬的李卓辉与友人创办了巴厘首份中文报《巴厘风采》,为中国游客提供免费的旅游指南,介绍印尼旅游文化,创办之初便获得巴厘省长的积极支持。

❂ 2014年

2014 年,李卓辉担任《印华日报》总编辑兼主笔,三年多来,每天在报纸上写一篇评论,分析印尼时政和改革政策,并呼吁印尼以务实态度和中国合作,把握“一带一路”机遇发展印尼经济,文风扎实、观点中肯。


《印华日报》的办报时间并不长,记者好奇李卓辉为什么在 76 岁高龄开始一份新事业,尤其是在全球报业都不景气的情况下。


李卓辉回答说,他希望在印尼有一个载体保留中华文化,让中文有所延续。李卓辉介绍,尽管目前报纸读者不算多,运营是亏本的,他本人也没有报酬,但还是要坚持下去。


说到有一次到一个中文媒体的论坛上演讲,有人说他办中文报纸是傻瓜,他微微一笑,说道:“能做一点是一点!如果连我们这老一代都不坚持下去的话,还有谁会去坚持。


目前,为了贴近读者需要,《印华日报》和《巴厘风采》正致力于向手机报等新媒体转型。


“房子可以卖,但中文不可不读”


“在海外的华人不懂中文就等于没有灵魂。”李卓辉的太太贺晓玲曾在一次接受凤凰电视台采访时如此说道。


贺晓玲也是华人,与李卓辉两人育有四女一子。家中一直有个共识,“房子可以卖掉,但中文不可以不读”李卓辉笑着告诉记者:“孩子小的时候,太太很严厉,学不好中文是不让吃饭的。”于是孩子们从小就乖乖地在家里学习中文。


李卓辉介绍,在印尼中文断层 30 多年,也没有中文学校,当时身边希望孩子学习中文的家庭都只能悄悄地把老师请到家里授课。因为接受过良好的中文教育,李卓辉的 5 个孩子以及外孙女的学业、工作都与中国有关系,也比其他印尼人更有语言优势。


2000年5月,李卓辉夫妇到美国美国维庚申大学参加小女儿大学毕业典礼时,与小女儿及导师夫妇合影。



外孙女李华丽是单亲家庭,经济条件状况不太理想,李卓辉主动承担了抚养外孙女的担子,不仅如此,他把让孩子接受中文教育的坚持延续到了外孙女身上,李卓辉执意付昂贵的学费,让外孙女到中文学校学习。华丽高中毕业在等待大学录取通知的闲暇时光也会到报社帮忙,李卓辉说她对出版流程已然十分了解。

2017 年,华丽进入香港中文大学开始本科学习,李卓辉高兴地跟记者分享,说外孙女很争气,入学不久就申请到了三项奖学金,最近的一项是“一带一路”奖学金,金额高达 5 万元。“这得益于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海外留学生在中国香港也得以享受实惠。”

探索推广中文教育的新途径


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文热席卷全球,包括华人最多的国家印尼。如今,印尼的中文教育早已恢复,但中文教育断层多年,导致许多华人不会说华语,缺少华语师资,同时存在中文学校学费昂贵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直希望推广华语教育的李卓辉开始寻求新的可能。



2017 年 6 月,李卓辉领导东盟南洋基金会,与印尼伊斯兰教士联合会(简称“伊联”)合作,在伊联大学成立了“中华文化研究中心”,并由时任中国驻印尼大使谢锋正式揭牌。“中华文化研究中心”由此开始在伊联大学里推广研究中华文化的教学工作,内容包括设立中文教育学科、传统医药学科和其他创新科技学科,计划每年派一批印尼大学生到中国留学深造,在“一带一路”合作下培育新时代人才。


李卓辉介绍,伊联是印尼最大的温和伊斯兰民间组织,提倡各民族多元化、包容地发展,与儒家思想契合。伊联有3万所小学、初中和高中,在印尼各大城市建立了26所伊联大学。李卓辉希望通过与伊联大学的合作,借助伊联广泛的教育网络推广中文。伊联大学十分欣赏中华文化,并希望在印尼推广中文,该校校长马克松对记者表示,愿意更多地融入与中国的合作。

2017 年 11 月,伊联大学与广西民族大学签订合作协议,届时双方将互派人员进行交流,广西民族大学将在华语教育及人才培养上帮助伊联大学,李卓辉也在场见证了仪式。


李卓辉说,印尼应加强向中国学习,加大引进中资参与建设,积极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扭转基础设施建设缓慢等局面。在印尼配合实施发展“一带一路”宏伟蓝图,中文媒体负有重大使命。


2017年11月,李卓辉在中国南宁参加第十届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论坛,并发表演讲。


作为中文媒体人,李卓辉除了积极与主流社群发展中文教育,将中文提升为与英文平行的国际化语言之外,还鼓励主流社群学生和学者到中国各领域大学深造,他认为,中文媒体应在推进东方文明复兴崛起中发挥自己的优势,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来源:《中国—东盟博览》杂志

作者:刘一颖

编辑:甘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